宁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先进典型事迹展播

为总结经验、激励先进、树立典型,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刊登宁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先进典型事迹,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带动更多的人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社会氛围。

 资 讯 

德者善行|包著琼:捐助他人数十年的“爱心妈妈”

即时 | 2019-07-03 11:35

包著琼(资料)

她几十年来穿着打补丁的鞋与袜子,睡着打补丁的床单,她把平常省吃俭用的钱一分一角积累下来,源源不断地接济给需要帮助的人。多年来,她先后危困病人、失学儿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累计超过了80万元。她就是被人们称为“爱心妈妈”的屏南慈救会会长、退休护士包著琼。

1957年,包著琼出生在屏南县一个普通家庭,当老师的妈妈常“挤”出粮食和衣服接济困难学生。包著琼从小受妈妈影响,立志做一个好人。

1975年,初中毕业后18岁的包著琼先后在屏南双溪镇前洋村和山头村当民办教师。看到山村的学生冬天穿拖鞋、很薄的单衣,包著琼就把自己的衣服、鞋子送给他们穿。学生没钱买文具,她就把自己的每月18元工资全部拿来给学生买文具,自己则靠补贴的30斤米加上自己种菜、上山砍柴度日。

1976年,包著琼参加进城招工,在县医护培训班学习了半年后,成为了一名护士。闲暇时,包著琼在报纸上看到有需要帮助贫困学生,便定期出资助学,并坚持至今。

从事公益事业多年,包著琼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屏南县棠口乡仕洋村的张林龙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家境困难,在包著琼等人的资助下,张林龙顺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上大学后的他每个月都能领到固定的津贴,成了同学眼中羡慕不已的“皇粮户”。

受包著琼影响,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好人成了张林龙一直以来的夙愿。为此,他坚持每个月都拿出一部分津贴帮助孤残儿童。大学四年,累计捐款一万余元,献血2000ml以上。毕业后的他也选择加入了慈善队伍,先后资助多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并帮助屏南县寿山中学伙食改善条件,数十年坚守本心。

1996年冬天,包著琼听说县城一座庙里来了名可怜的少女,就前去探个究竟。原来,年仅十几岁的少女来自福安市一个偏僻山村,因患病被父母送到庙里出家。包著琼见她冷得直打哆嗦,还有呕吐、头痛等症状,就把她接回家中,为她买来衣裤、鞋袜,一起过春节。包著琼还把她带到医院检查。查出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包著琼焦急地与孩子父母联系,谁知父母把孩子接回后,依旧用迷信驱邪。包著琼急了,坐了5小时车,又走了3小时山路,赶到孩子家,终于说服其父母送孩子去福州动手术。然而,手术费需2万多元,孩子家庭贫困,只筹到了3000元。包著琼掏出自己仅有的4000元积蓄,又找亲戚借了7.8万元,一路陪着孩子到福州协和医院治病。

在手术前,包著琼知道孩子喜欢吃她做的鱼头汤,便央求一家餐馆老板让她亲自下厨。手术从13时多到18时多,包著琼在手术室外也整整坐了5个小时。20时许,孩子苏醒了,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能叫你一声妈妈吗?”

对他人慷慨的包著琼,对自己却极为吝啬。在包著琼家里,除了一只老式衣柜、一张棕绷床和一个老掉牙的旧沙发,看不到一件像样的现代家具。为了省钱,包著琼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裁剪,全家人的衣裤都靠她的一双手打理。

2008年,包著琼入选“中国好人榜”。她先后获得“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省学雷锋先进个人”“省十佳职业道德标兵” “省海西时代女性”“省三八红旗手”“省百佳爱心妈妈”等荣誉称号。

2013年,包著琼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医生让包著琼好好休息,可她闲不住,坚持走在助人为乐的慈善路上。她说:“我们慈救会力量有限,只能给贫困家庭捐一点钱,送一些米、油和衣服,帮助他们收拾一下房子。但是,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活动,把爱心像种子一样不断播撒出去,开花结果。这样就能帮到越来越多的人,帮扶的力量也越来越大。”

德者善行|刘望开:扎根急诊中心20载

即时 | 2019-07-03 11:19

刘望开前往老少边远山村义诊。

1999年9月24日,一辆崭新的金杯救护车缓缓驶进古田县医院大门,古田县120急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32岁的急诊科医生刘望开,成为120急救中心的一员,主要负责“院前抢救”。

按惯例,救护车只到乡镇卫生院接收病伤员,但刘望开想的是:“如果搬动病人时,不规范的搬动可能加重病情。”为此,他打破惯例,提出“有路就有120,没路也有120”。

一天,古田县城东街道桃溪村的一位村民,开着手扶式拖拉机在其新开垦的果山耕作时,不幸发生意外。拖拉机连人带车翻到山底,车上的一块钢板穿过其小腿,深深地扎进土里。该村民动弹不得,用手机拨打了120求救。

接到求救信息后,救护车火速开往事故现场。但一下车,刘望开及驾驶员、护士一行三人才发现,这是新开辟的机耕路,路况差,非常陡,仅容拖拉机通行,救护车根本上不去。救人要紧!刘望开一行拿着担架和沉重抢救设施,走路上山。走了一个小时才到达伤者所在位置。现场打麻药、包扎、急救,再送入医院,等所有事情处理完毕,回到家时已是下午1时许,错过了午饭时间的刘望开早已饥肠辘辘。

克服重重困难,到事故现场救助伤员的例子,多得连刘望开自己也记不清。他多次抬着担架,提着10多公斤的抢救设备,跋涉在山路上抢救病人;他跳进刺骨的冰河中抬出伤员;他冒险攀下悬崖寻找伤员;在森林火灾现场,他冒着烟火仔细寻找生命迹象……

2016年2月8日晚,正是大年初一。急诊室忽然来了一个剧烈胸痛的男子需要抢救。凭着多年经验,刘望开判断其为主动脉夹层,及时给予镇静镇痛降压治疗。

经CT检查,证实是主动脉夹层,但此时已是半夜12时了,病情凶险,不及时手术随时有生命危险,刘望开与家属沟通后决定转院治疗。

到省城福州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刘望开担心路途远且路上颠簸,病人如剧痛难忍就会加重病情,而护士经验不足,便决定亲自护送患者转院。

“如果痛你就说出来,我们给你加点药。”救护车上,刘望开守在患者身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随时用助推汞调整镇痛的药物剂量,并不时跟他说话,安抚其紧张焦虑情绪,让他保持镇静。3个多小时后,患者平安到达省协和医院,并最终从九死一生的病危中被抢救回来。

对每一名患者,刘望开都是如此,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尽全力抢救,决不放弃。他还曾为一名被犬咬伤的老乞丐清理伤口,并掏钱让他去疾控中心注射狂犬疫苗。120急救中心常收治一些无主流浪患者,刘望开不怕脏臭,经常自己掏钱为无主患者挂号、为饿昏街头的患者送去饭菜,给予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群温暖与关怀。

120急救中心是医院最艰苦的岗位之一,在默默奉献的同时,刘望开也承担着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与委屈。

有一回,刘望开正在急诊室给人看病,突然闯进一名凶神恶煞的歹徒,拿枪指着刘望开脑袋恐吓道:“你刚才把那人送到哪里去了?”

原来,古田县两个黑帮斗殴,一帮的头目受伤逃走,另一帮头目觉得他肯定到医院治疗,便拿着枪到医院寻衅。但事实上当晚并未有伤员送医,好在一旁的病人家属与歹徒相识,说道:“你不要捣乱,我孩子还在这看病呢。”总算把他劝走。次日,抓获该歹徒的警官告诉刘望开,那是一把真的来福枪,而且歹徒当晚还喝了酒,还好刘望开命大。

2014年12月,刘望开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身边好人。从一名住院医师成长为副主任医师、中心主任、副院长,虽然职务变了,年纪大了,但是刘望开依然坚持在临床一线值班,依然风雨无阻奔波在出诊途中。

德者善行|钟奶祥:选我当人大代表,有事就找我

即时 | 2019-06-26 11:03

钟奶祥等畲族代表将10吨花菜送给学校。

2004年4月,一句“选我当人大代表,有事就找我”的拉票宣言,让32岁的钟奶祥成功当选福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钟奶祥出生于1971年12月,成为人大代表之前,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生意人。在福安,他拥有一家三星级酒店和一家茶叶公司。

除了人大代表这个身份,2006年起,钟奶祥还有另一个身份:福安市城北街道富春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主任每月收入不到千元,可钟奶祥每天在社区居委会工作至少8个小时,手机24小时开机。钟奶祥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社区,自己的酒店只好高薪聘请经理来管理。

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钟奶祥自掏腰包十余万元,先把社区干部的工资发了,把水电费等欠款补上。为了留住人才,钟奶祥把原来社区主要干部请了回来,还给他们加了薪水。

在他的努力下,富春北路和茶叶市场路灯问题、社区电网改造、增设变压器、茶叶市场、富春南路、电机三厂至后垅道路、富春商品房下水道和小区街面硬化等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富春社区从一穷二白到资产700多万元,月收入20多万元,社区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2004年4月,因承诺“选我当人大代表,有事就找我。”32岁的钟奶祥成功当选了福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没多久,果真有人找他反映问题,问题还挺棘手——以赵某为首的“菜霸”黑帮团伙垄断福安城区的蔬菜经营,导致菜价不断上涨,对福安市区“菜篮子”工程造成影响,为此市民怨声载道。

钟奶祥花了一个多月明察暗访。蔬菜批发市场营业时间早,钟奶祥便连续一周在凌晨2时至4时,每天到蔬菜批发市场深入调查。从经营户处获取赵某等人的确切犯罪证据后,钟奶祥提交了《关于要求打击阳尾蔬菜批发市场“菜霸”的建议》,并连续一周到公安局长办公室“上班”,要求加大侦查力度。最终协同公安部门瓦解了该组织,为首的赵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市区菜价应声回落。

2009年,钟奶祥又以同样精神,捣毁了以公安局职工张某为首的“砂霸”同伙,后张某被清退出公安队伍。

多年来,钟奶祥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人大代表工作上。他的人大代表接待室经常挤满了来访的选民,社区外设置的“代表联系选民信箱”,经常有群众来信。2011年下半年,钟奶祥开通了新浪微博,以“人大代表钟奶祥”为名,用人代会出席证作头像,并通过了加V认证,借助微博平台,让群众更方便地找到他。

2011年下半年,退休老干部王勇在别人的帮助下发微博,向钟奶祥反映,连接福安城区和郊区的坂中大桥长期没有路灯,桥面因此发生多起抢劫、投水自杀等事故。

“大桥路灯事关过往群众的安全,这事我得管。”钟奶祥回复。很快,钟奶祥实地调查后写出《关于要求尽快修复坂中大桥路灯的建议》投到了网上“市长信箱”。然而,有关部门对此态度消极,给出的答复是:“新桥正在建设,旧桥再建路灯很浪费。”

钟奶祥不依不饶,上门找有关部门“论理”。他认为,新桥建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旧桥只要在用就应该有路灯。在他的一再争取下,2012年夏天,坂中大桥终于亮起了路灯,结束了20多年没有路灯的历史。

“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种担当,当人大代表就要做事。”钟奶祥说。十多年来,他坚持定期入户走访并发放代表联系选民卡,收集民情民意,接待来自省内外群众来信来访,调解各类民事纠纷,先后转呈群众信访件、代表议案建议,内容涉及农村经济建设、道路改造、环境治理、公共设施等方方面面。据不完全统计,他自掏腰包用于履职的交通费、餐饮费、办公费已超过70万元。

如今,“有事找钟奶祥代表”已成为不少群众寻求帮助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的一张名片。多年来,钟奶祥先后获得首届“践行闽东精神十大人物”、“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十佳优秀主干”、第三届福建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宁德晚报记者 苏晓洁)

德者善行|王华秋:700多个孩子的“阿爸”

即时 | 2019-06-26 10:56

王华秋与孩子们一起表演。

1949年,王华秋告别了出生地北京,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青年干部大队来到福建。从此,部队和福建成了他的“家”。在部队,他当过文书,搞过宣传,任过福州军区体工大队分队长,1972年任宁德地区少年体育学校校长。

1992年,王华秋离休后,反而不安分起来。他说,自己不喜欢“买买菜、看看报、打打麻将、睡睡觉”的清闲生活。于是,除了在宁德市的20多所大中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外,只要遇到学习刻苦,却因家庭贫寒中途辍学的孩子,他都会尽可能地把他们接到家里,吃、穿、住、用全免,学费也包了。

家住蕉城区三都镇青山岛的小梅,是渔排上的第一个大学生。读大三时,小梅家里渔排被“龙王”台风席卷一空,家人无法供她继续上学,她打电话向王华秋求救。王华秋二话不说,立即把准备给姐姐买钢琴的4000元寄给了小梅。

陈细菊是王华秋众多孩子中的一个。“‘阿爸’是个积极乐观、博学、富有高尚情操,并且幽默的人,80多岁的阿爸,总戏称自己是80后。”陈细菊说,王华秋家里有很多书籍与乐器,不管大人小孩都经常到阿爸家里,特别是情绪低落的时候去那儿,哪怕不说话,坐上半小时,情绪就会变好,阿爸家就是有这种魔力。

“他说过,我们并非他领养的孩子,全是亲生的。”黄温琴的手机里收藏着许多王华秋曾经说过的话,被她奉为至理名言。

宁德市南环路市体校宿舍楼203室,一套总面积9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王华秋的家。三个房间里,挤挤挨挨地架了11张单人床。夏天里,客厅铺上竹席,还能多住几个学生。凡是农村来的孩子,凡是家庭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入住这个“家”。有时一律男生,有时一律女生。

一天中午,王华秋和孩子们为一个女生过生日,“歌咏晚晴报告团”里两位80多岁的老同志也欣然前来参加。有蛋糕,有饮料,也有面条。中午吃撑了,晚饭直到夜里十点才去吃,王华秋拿了50元交给4个孩子,孩子们吃完回来也给“阿爸”带了一份,还找回6元。王华秋每月有离休金,一人用绰绰有余,但十几人一起花,就捉襟见肘了,所以他不得不省着用。

“我少花一点,就可以多帮助一个贫困生。”王华秋的离休金虽然不多,但他自己每个月用不了几百。除了一日三餐外,剩余的钱有的拿给孩子们做生活费,有的拿给孩子们做学费。

就这样,他送走了一批孩子,又领回来一批孩子。最早离开家的孩子都已长大,他们有的走上工作岗位,有的走进军营,有的当上了老板。

王华秋从20岁起,便担任校外辅导员。这份不占编制、不拿补贴的工作,他一干就是60多年。他在多所学校开设了“中国文学史”以及“礼仪和口才”的讲座。他是多所大中学校学生文学社的顾问,他指导学生编报纸,还亲自撰写小评论。他经常协助大中学校开展体育比赛,既当教练,有时也当裁判。他擅长笛子、口琴、葫芦丝、二胡、吉他、小提琴、钢琴、手风琴等乐器,只要想学,他都乐意教,个别辅导或集体授课,一律免费。

每逢假日,他便组织青年志愿者自备油漆和毛笔,到当地名胜古迹修补历代先贤留下的摩崖石刻。他率先爬上山崖石壁,洗刷填写,感动了游客也一同参与……平时只要有学校或单位邀请,他都召之即来。

王华秋家里的6个书架摆满了中外名著。为了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他每周都会举行一次知识竞赛,表现突出的,再背古诗一首以此奖励,表现不尽如意的就要罚歌一曲。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孩子,都无一遗漏地尽兴而散。每到寒暑假,他还组织学生们骑自行车旅行。

他给接受过他帮助的孩子们明确规定“两不提、四不准”:一不提感恩,感恩只能感恩党;二不提回报,要回报应当回报人民。将来回来看他:不准带钱、不准带衣服、不准带烟酒、不准带补品。

2016年11月23日,王华秋在人世的最后一个下午,身体不太好的王华秋,坚持前往蕉城五小校园,为孩子们讲红色故事。活动结束回家途中,突然倒地离世。11月26日,遵照王华秋生前遗愿,王华秋的遗体被捐献给闽东卫生学校,用于医学教学研究。

王华秋资助过的孩子有700多人。大家都管叫他“阿爸”。清瘦的脸庞上带着孩子般的笑容,身穿运动衫、脚蹬运动鞋,吹着口琴唱着歌、扭着身子快乐的样子,成了许多人心中对王华秋永远的记忆。(宁德晚报记者 苏晓洁)

 

余海燕: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即时 | 2019-06-12 09:23

宁德文明网6月12日讯   做好农业农村人才振兴工作,主要要强化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对三农事业有热情、有理想的新农人,在宁德广阔的田野自由追逐创业梦想。

余海燕,一个生于偏远山村家境贫寒的农家女孩,因父亲突发重病学业未成便辍学回乡;她是一个心存善念乐于助人的纯朴村姑,因不甘平凡而勇闯逆境成功逆袭;她是一个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的草根掌门,因不忘初心而慈乌反哺报效桑梓,最终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

自强不息,种茶制茶

余海燕的家乡,古田县鹤塘镇程际村,海拔880米,方圆百里,土地肥沃、山峦起伏、云雾弥漫,是个种茶的好地方。长期以来,村民自种自采、自制自售各类茶叶,挣上些许补贴家用。当发展农村经济的春风终于吹进这个山村时,余家和部分村民分别创办了几家茶叶加工厂。可是,因为工艺水平、操作技能的参差,加上销售渠道的欠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茶厂又纷纷倒闭了。

在目睹了村民们因为条件的限制,对未来毫无规划与目标,思想落后僵化,走不出贫困的窘境。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带领大家走上致富的道路,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她凭借着平日积攒的良好人缘和诚实经营、利益分亨的管理理念,竟然奇迹般撑过了十多年艰难的岁月。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余海燕种茶、管茶、采茶、制茶,不管多苦多脏多累的农活,她都得做。瘦弱的身姿,繁重的农活,直让须眉汉子也刮目相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余海燕用最原始的上门推销方式,让自己的茶叶渐渐地有了销路,有了固定的客户,后期还有人打电话来预订。她那与生俱来的善良诚实、乖巧伶俐和吃苦耐劳的性格,博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和喜爱。

与此同时,一家人十几年起早摸黑种茶、制茶、卖茶,那种勤奋执着、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感动了周边和各级涉农部门的人,各级部门带着技术人员来了,教她成立专业合作社,传授种植技术和经营之道,余海燕的创业之路,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创建品牌,科技增收

2012年8月,余海燕成立了“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吸收200户村民入股,茶园规模扩展到2000多亩,年产值超千万元。

2015年底,她的茶叶基地被评为宁德市巾帼示范基地。余海燕不再满足于销售茶青,她开始更新制茶设备,改进工艺,提高品质,并注册了自己的“闽之艳”茶叶商标,开始运作自己的品牌,形成自产自销的产业链,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几年来,她选送“闽之艳”茶叶到各地参展、评比,成功捧回了一个个奖牌。昔日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闽之艳”茶叶品牌,从边远的闽东山区起步,参加各类茶叶品质大比拼,在一次次高手如林的角逐中不断胜出,如今已是名满华夏的宠儿,赫然挤身“全国名优茶”之列!

与此同时,余海燕也在不断地给自己加油充电,几年来参加了种子技术、农产品经纪人、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培训,刻苦钻研农业技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2006年,她参加省委党校学习,通过三年苦读终于取得大专学历。如今,她竟然有足够的能力承担省农科院的一系列科研项目

2016年,她承担的“茶-黑木耳-草莓”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的项目,将茶树修剪物粉碎后栽培黑木耳,再将黑木耳收获后的菌袋用于种植草莓新品种,6亩农田共繁育出了35万株幼苗,销往厦门、广州,净赚了十多万元。

2018年,她的“茶-食用菌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科研成果,架起了茶业与菌业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桥梁,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到各界人士称赞认可并表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颁发的专利,使合作社全体社员致富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热心公益,福报桑梓

余海燕是村里唯一的一名80后资深党员,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培训、讲座、交流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余海燕干事创业的思想动力。

与此同时,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巾帼美”理论宣讲轻骑兵,深入到乡间地头、村部企业、妇女群众中去宣讲新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的精神、党的声音传达到基层,传达到群众中去,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党的事业更好地凝聚人心。

她在农业部门支持下,创办农民田间学校,为村民提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帮助100余们村民拿到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证书。合作社农忙时节雇用同村女工160多名,每人每天能挣到150元,让农妇实现在家门口的就业。她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吸收村民入股,每年带给股东好几万元的收入。甚至,她在外结识的茶商,也都热心地介绍给村民,总想帮衬着大家能多点收入。

2013年至今,她为村民们争取到了各种政策和补助,为村民办实事项目帮扶了接近60户对象,并多次为贫困村民信贷担保,为患癌症的困难家属提供捐助、常年务工,给予弱势群体残疾人提供平台帮扶,给7个或脑瘫或精神疾病或重度伤残的村民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460元,为本村9个留守儿童义务担任老师。

一年多,孩子的玩具学习的材料全部由她掏钱购买。她积极参与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等三方机构为寻找和培育乡村建设带头人而设立的“大地之子”计划。2017年?6月,被授予全省首届“大地之子”称号(全省仅十名)。

2015年开始至今,她已连续多年承担县、镇计生协会的“幸福工程贫困母亲扶助”行动,每年结队帮扶14位贫困母亲脱贫,保证她们在合作社务工年收入6000元以上,于年底再分红650元,还给因病、就读的特困户资助。2019年3月,被评为“全国乡村致富带头人”。

满满的荣誉指引着余海燕的奋斗方向,让她立志继续扎根农村,勤奋工作,在创业道路上充满动力,不再迷茫,身为一名中共党员,她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关注弱势群体,维护好茶农的利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发展平台。

做为一名在党组织和妇联组织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创业青年,余海燕认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农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模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努力成为新一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领头雁。(宁德市农业农村局 供稿)

余海燕简历

2001年8月至今古田县鹤塘镇程际村村委工作

2005年8月任程际村村支委、村计生管理员

200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2年8月成立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

2014年4月被评为宁德市三八红旗手

2015年10月成为古田女企业家会员

2017年10月任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2017年2月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2017年?6月被授予全省首届“大地之子”称号

2018年任古田县大学生创业协会副会长

2018年12月增补为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2019年3月被评为“全国乡村致富带头人”

不忘初心,身残助残 ---记桃坑村残疾人联络员徐妙松

即时 | 2019-06-03 17:04

宁德文明网6月3日讯 2019年5月21日,周宁县残联一楼大厅,人头攒动,来的都是办理残疾证换证手续的残疾人。徐妙松带着几个村里的残疾人也来办理换证手续,带来的这些都是不能自己独立前来办理换证手续的残疾人。

徐妙松忙前忙后,帮助残疾人把所有的表格填好,然后带着这些人去县医院找相关科室医生评定残疾等级,等所有手续忙完已经是下午三点了,这时还要联系大家回去的车辆。这已经是徐妙松第二次带着村里的残疾人来县残联办理残疾人证了,也许你会认为这是村级残疾人联络员应该做的一项正常工作,但是不平常的是徐妙松本人是一名肢体二级残疾人。

2011年初徐妙松接过了桃坑村残疾人联络员的担子,2012年县残联领导到村里了解残疾人办理残疾证情况,徐妙松积极帮助调查了解,对残疾人情况了如指掌,向县残联领导提供详细情况。徐妙松不管是否有担任村级残疾人联络员,他都是十分关心村里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助残政策不断推进,一件件惠残政策落地、一次次助残行动开展,都离不开徐妙松积极组织协调。这些近乎公益性质的工作,有人问徐妙松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徐妙松只是憨厚的说:“我也是残疾人,最理解残疾人的不方便,这些只是我应该做的小事。”

2019年以来,县残联开展对全县残疾人残疾等级进行重新评定,徐妙松对村里的102位残疾人实行全面调查摸底,组织动员残疾人参加残疾等级重新评定,并耐心告知重新办理残疾人证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有些年老肢体不便、智力残疾等残疾人实在没有办法自己办理,徐妙松就自己出工出力亲自护送残疾人到县里办理残疾评定换证手续。

几年来,这些助残工作徐妙松自己也不记得做了多少回,而且这些工作都是徐妙松拖着残疾的躯体完成的。徐妙松家里并不宽裕,2017年女儿生病,到2018年治愈,期间治疗费达到7万多元,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徐妙松自己是肢体二级残疾人,父亲徐陈钦是肢体四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家里里里外外的事情都靠徐妙松操持。这种情况却并没有打垮徐妙松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即使是残缺的花朵,也能散发芬芳;即使是受伤的鸟儿,也渴望着飞翔。徐妙松与他人合作养鸡、鸭共二千多只,还在桃坑村开了一间食杂店,解决了全家的温饱生活。繁重的劳作,徐妙松没有叫一声苦,始终保持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徐妙松以自身的行动与广大残疾人兄弟姐妹手牵手、肩并肩在这条路上的践行者,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王华秋:化作春泥更护花

即时 | 2019-03-21 11:01

“让大爱走遍宁川大地,走遍五湖四海。我们想对您说:您,并没有远去……”3月20日,宁德师范学院医学院(闽东卫校)福安校区礼堂里,传来学生们饱含深情的朗诵声。王华秋塑化标本揭幕仪式暨帮困助学捐款活动在这里举行。

当日,在宁德师范学院医学院(闽东卫校)生命科学馆,随着红布缓缓落下,王华秋的遗愿在他亲属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得以实现——他的遗体运用最新技术制作成塑化标本,用于医学教学研究。据了解,这也是闽东首例遗体塑化标本捐赠。

王华秋,1934年出生于北京,1949年随南下服务团来到宁德工作,离休前曾担任宁德地区少体校校长,从风华正茂到鬓染风霜,扎根闽东大地65载。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时刻践行志愿者精神,离休后组织“晚晴”志愿服务队,深入闽东大、中、小学义务宣讲红色故事,多年来扶持和资助1000多名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先后被授予“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6年11月23日下午,王华秋为蕉城五小的孩子们宣讲红色故事后,因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

“我非宁德本地人,久居宁德七宝地。生爱宁德山水人,死后不离宁德去。遗体捐献寻常事,骨架卫校永站立。”这是王华秋生前所题的诗,里面饱含着对宁德深深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遗体捐赠的心愿,希望离世后以另一种方式开展志愿服务。

“我哥哥生前的遗愿,就是希望将遗体无偿捐献给闽东卫校,用于医学教学研究,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王华秋的弟弟王华冬介绍,他们还以哥哥的抚恤金为基础设立“宁德市关心下一代王华秋扶困助学金”,继续资助闽东贫困学子们。

“王华秋老师的遗体捐赠,对我校教学和医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的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宁德师范学院医学院(闽东卫校)党总支部副书记孙剑川告诉记者,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标本。但是,目前这方面教学资源非常紧缺。

不仅是遗体塑化标本,“王华秋扶困助学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许多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当日,活动现场还开展了帮困助学捐款活动和签名仪式,共募集捐款2万多元,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记者 郑雨桐 赵巧红)

寿宁:拾金不昧暖人心 弘扬社会正能量

即时 | 2019-03-21 10:53

宁德文明网3月21日讯(通讯员 吴通华 李腾飞)“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件小事,捡到钱包肯定要还给别人。”3月19日,拾金不昧的寿宁供电公司平溪供电所驾驶员李清明对笔者说道。

3月11日早晨,李清明在平溪镇环平街一家小吃店吃早餐时,看到桌上有一个蓝色塑料袋。当时没有其他顾客用餐,他便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叠百元钞票。

“肯定是用餐的人丢了,说不定失主正在四处寻找呢?”李清明在小吃店等了一会儿,仍不见失主前来。因他急着要出车到平溪镇上屏峰村抢修,便将顾客丢失现金事情告诉店老板,核对数额后将该笔款交给了店主。

大约一个小时过后,一位老年人匆匆的赶到小吃店,气喘嘘嘘地说:“请问你们看见一个蓝色塑料袋没有?”店主人告诉他,是镇里供电公司一位驾驶员发现后将塑料袋及现金交给了他。现金失而复得的老人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我以为找不回来了,太谢谢你们了!”

李清明得知丢失的现金已物归原主,脸出露出高兴的笑容。作为电力人,他受到当地群众的赞赏,也为公司赢得了良好声誉。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包著琼:汇聚爱心让爱传承

即时 | 2019-03-07 10:38

对待患者,包著琼总是十分耐心。

名片

今年已63岁的包著琼,退休前是屏南县医院护士。从上世纪70年代起,她从自己本职工作开始,帮助和照顾贫困的村民,她将省吃俭用的一分一角钱积累起来,源源不断地去救济一个个贫苦的学生和困难家庭。2007年,退休后的包著琼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资助贫困生、救助弱势群体、积极奔走扶贫济困。

包著琼邀请受资助的孩子周末一起到家里吃饭。

包著琼自掏腰包,为屏南寿山村学生加餐。

她以帮助别人为生活中的最大快乐。40多年来,她带领家人节衣缩食,先后资助贫困学生、失学儿童、孤寡老人和病人260多名,为公益事业捐助70余万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包著琼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

包著琼用自己的医护知识,为老人提供帮助。

2017年,新学期即将开始,包著琼带着志愿者来到了一家文具店,此行的目的是给一家留守儿童家园添加各类文具和玩具。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包著琼正是这样40多年如一日,坚持做着慈善。她也先后荣获得“全国健康卫士”“中国好人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好家庭标兵”福建省“学雷锋先进个人”等30多项荣誉称号。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发展

2009年2月,包著琼动员家人捐出30多万元,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成立了屏南县首个民间慈善机构——屏南县慈救会。经过10年的发展,现已拥有正式会员500多人,会员中有公务员、医生、教师、商人、自由职业者、学生。10多家爱心企业加入,成为屏南县启承慈善协会的会员单位。

2018年12月,包著琼和志愿者走进屏南县康复医院,给那里的特殊病人,送去冬天里的温暖。

2018年,“屏南县慈救会”正式更名为“屏南县启承慈善协会”。同时,得到更多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社团组织的高度关注及参与,壮大了屏南县启承慈善协会的队伍。屏南县启承慈善协会还被屏南县民政局认定为屏南县第一家慈善组织机构。包著琼和志愿者们一起,每年组织开展了“3·5日学雷锋活动”“6·1节关爱残疾儿童活动”“9·9重阳节敬老活动”“暖冬慰问”等,并定期帮助老人们做卫生、理发、义诊、开展环保等公益活动。屏南县慈救会的爱心已经遍布全县各个角落。

2018年的12月31日,前往代溪镇山前村和小梨洋村,探望慰问患者。

2019年正月初一,包著琼和志愿者们前往棠口镇棠口村,为受灾户送上生活急需品和慰问金。

在开展各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同时,包著琼和志愿者们大力宣传慈善理念,传播正能量,给社会上爱心人士提供参与公益的渠道,也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慈善公益的团队。包著琼说:“我自己会走到最后,只要我有一口气,都会尽自己的能力为慈善事业而奉献!”

闽东日报社全媒体中心出品

策划:吴道锷、周邦在

整理:孙丽晶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雷锋 我先行 | 陈谦:一颗赤心献山城

即时 | 2019-03-05 11:22

“你看,这是珍珠凉伞、这是铁凉伞,治扭伤,骨折管用。”“这是女贞子,对补肾养肝有用。”……日前,在周宁县七步镇溪头村的一处山岭之上,78岁的陈谦正热情地向来访的群众介绍此处种植的中草药。他那白色鸭舌帽下,是一张快乐的笑脸。

将近耄耋之龄的陈谦,虽退休已久,但他仍在奉献余热,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奔走在传承中医药文化之路上。

2013年,陈谦以福建省环保志愿者五星级会员代表的身份,在周宁组建环保志愿者团队,在他的带动下,协会已发展会员106名。他们热心环保事业,每一季度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环保志愿活动,种树、清扫垃圾,宣传环保知识,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为了抢救民间中草药宝贵资源,造福子孙后代,2014年以来,陈谦在七步镇建设了“百草园”,他与志愿者们一起选址,仔细考察,从全国各地搜集中草药种子,其中有近30种珍稀草药,从试培植到现在已成规模种植了。志愿者们定期参加百草园的义务劳动,陈谦也会教他们如何种药识药。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百草园”占地面积达50亩,已栽种中草药510种11000多株。

作为一个老中医,陈谦始终把治病救人当成自己的天职,他每年都要在周宁住上半年以上时间,开展健康讲座、生态环保宣传调研。他是全省第一个开通免费医疗咨询服务专线的医生,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共免费接诊病人4000多人次,免费咨询5000多人次。

在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陈谦立志于民间单方、秘方、偏方的收集和研究,2015年,他编辑出版了《古今偏方秘方单方选集》,将自己多年来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献给群众,作为百姓药方珍藏。他花了近一年时间实地采访寻药,走遍周宁县9乡镇52村,进行现场拍摄,拜民间百姓为师,历时4个月反复整理筛选论证,八易其稿,汇编出版了一本被誉为周宁版《本草纲目》的书籍——《周宁民间常用中草药彩色图集》。该书展现了284种周宁民间常用中草药、143种青草药治病单方,不仅在周宁县,乃至全省的中医药界都有着巨大的实用及参考价值。

陈谦说,人们劝我退休了好好休息,可是做好事是停不下来的。“奉献,是我一生的座右铭。”他还说,尽一个生态环保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让他的人生多了一份充实,多了一份幸福与快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志愿队伍,加入到保护药源的行动中来。

□ 记者 缪星

学雷锋 我先行 | 叶德奕:真情抒写人间大爱

即时 | 2019-03-05 11:21

电力抢修工人、长跑爱好者、抗震救灾志愿者、80多个孩子的“阿爸”、孤寡老人的“儿子”……很难想象,这些字眼全和叶德奕连在一起。

作为国网福建周宁县供电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行善二十余载,叶德奕坚持义务结对帮扶孤寡老人,汇款资助省内外学生20多人,并先后免费为80多名贫困学生提供住宿和三餐饮食,资助金额超过20万元,用真情抒写人间大爱。

“工作以后有能力了,也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叶德奕助人的初衷。高中时代,他曾患过一场疾病,因家中贫困,全靠乡邻接济才凑齐了医药费。病愈后叶德奕暗下决心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人,回馈乡邻的恩情。

1992年至今,叶德奕先后为80多个孩子免费提供吃住。这些孩子中有单亲家庭的、有家庭困难的,也有孤儿,最多的时候他家里同时住着11个孩子,少时也有五六个。每个房间摆上3张大床,有的孩子一住就是7、8年,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阿爸”。

2004年春节,叶德奕为黄埔敬老院检修线路。他进入其中一间房时,刺鼻的臭味让他不禁掩鼻。看着床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叶支那老人,叶德奕的心像针扎了一样难受。从那以后,叶德奕时常到敬老院陪伴老人,给他按摩身体、擦洗溃烂的皮肤,给老人买营养品。渐渐地,老人有了精神头,身体也日渐康复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叶德奕第一时间捐出款项献出爱心。那段时间,一下班,叶德奕就盯着电视了解灾区救援情况。很快,他决定加入志愿者队伍,奔赴灾区抢险救灾献出一己之力。为此,参加工作20多年的他第一次请了年假。

在救灾现场,阿坝州要求抽两位人员去某个点找寻失踪的直升飞机,叶德奕主动请缨。山势陡峭,余震不断,头顶上乱石纷飞。在惊险之中,他们最后安全完成任务。在四川灾区,叶德奕还辗转到了彭州等地,参加了龙门山镇学校和敬老院的供电线路架设安装工作,为灾区人民点亮了光明。

工作和志愿活动之余,叶德奕喜欢用长跑的方式锻炼身心,疏解压力。但是,“长跑很费鞋,鞋子跑一段时间就坏了”。为了节省开支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叶德奕就试着光脚跑。这一跑就是十多年。如今,他已成为当地出色的业余长跑运动员,赤脚跑过多次全国马拉松赛,被跑友们称为“赤脚大仙”。2008年5月11日,叶德奕还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北京奥运会福州站的火炬接力活动。

受人恩惠不忘恩,施人恩惠不图报。漫漫助人路上,不止一次有人劝他放弃,他总是憨憨一笑:“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会坚持跑下去。”

□ 记者 陈薇

学雷锋 我先行 | 薛立刃:让爱像阳光洒满成长路

即时 | 2019-03-05 11:20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多年来,薛立刃老师常常问自己这句话。她是福安实小教师,宁德地区优秀教师、宁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语文高级教师、省综合实践学科带头人……林林总总的称号中,她最珍视的是“爱心妈妈”的称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薛立刃身上总有一份赤子情怀,让她发光发热,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成为一盏温暖的“小桔灯”。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薛立刃听说福安茶洋村有一所民族小学,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她当即组织年段老师和学生们一同前往茶洋民族小学,开展第一次手拉手活动。这一去,看到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们、坚守的乡村教师、淳朴的乡民、简陋的学习条件……她便放不下茶洋的孩子们。更多的帮扶活动开始了,她呼朋唤友牵手结对,逐家入户结对家访,为学校添置教学用品等。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薛立刃还从茶洋小学孩子们的需求出发,进行阅读分享、足球指导,将茶洋的孩子们带到福安市区,进军营、参加汇演……如今,手拉手活动持续至今已是第9个年头,小爱汇聚成大河,实小的“爱心爸妈”和“茶洋爱心宝贝”接力了一拨又一拨。

2015年,因工作需要,薛立刃轮岗到新成立的实小富阳校区,当时校内进城务工子女占了绝大多数,单亲、特殊家庭造成的问题层出不穷。在校长的支持下,她牵头组织了“富阳爱心志愿者”教师团队,四十几位教师志愿参与结对了“富阳爱心宝贝”,爱心家访、亲子户外拓展、冬至亲子搓汤圆、家教讲坛、学习促进会、六一牵手爱心宝贝共绘文化衫、阅读引领等一次次活动,让“爱心宝贝”们健康成长,她所结对的孩子成绩也明显提升。

2017年起,薛立刃带领29位教师组成“福安实小教育集团公益讲师团队”,他们用业余时间,做着一份零收入,并且与评职称无关的工作。每个周末、每个工作日的四点半,这支队伍就活跃在福安“阳春社区”“东风社区”“官村社区”等各个社区的公益讲堂上,语训、英语、书法、阅读、美术、数学、科学实践等课型,累计已上了四百多个公益课时……在“福安市图书馆阅读推广公益课堂”活动中,又有三十几位老师主动报名。“我庆幸自己在实小的团队里工作,领导和同事充满爱,孩子们懂得感恩,我们相互温暖,点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薛立刃说。

“薛妈妈,我以后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就在前两天,3月3日,薛立刃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的孩子是她在茶洋小学第一个结对的学生,现在已经高中毕业,多年来,孩子已经把她当作家人,每到重要的决定前,都要咨询她的意见。

不久前,福安市阳春社区青少年之家开始招生的消息吸引了很多家长的关注,在志愿者教师队伍中,薛立刃的名字仍在其中,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她从未忘记初心。

有人曾问她:“上班压力那么大,你不仅自己做公益还费心带出一个又一个团队,怎么有那么多精力?”她笑称:“他们用二胎为国家做贡献,我没生二胎,用我多出来的时间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既充实生活,又充盈自己的内心!”

□ 记者 张颖珍

南漈山上16年义务扫地人

即时 | 2019-03-04 10:15

老朱在南漈山上一扫就是16年。

宁德文明网3月4日讯 2月19日,连绵数日都是阴雨天的宁德,终于放晴了。南漈山上的一位老者,戴着黑框眼镜和鸭舌帽,一身运动装,正挥着扫把将石阶上的落叶轻轻扫开,爬山锻炼的人们路过,总会问一句:“老朱,你好呀。”

老朱叫做朱光辉,光看外表,你可能猜不出这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老朱是军人出身,转业后没有选择回漳州老家,而是留在宁德,“宁德是我的第二故乡。”2003年退休后,面对突然闲下来的生活,老朱出现一些“退休焦虑症”的症状,时常觉得身体不舒服,还得了肩周炎,睡不着吃不香。

“说来好笑,有次我梦到自己在南漈山上扫地,越扫身体越轻松。”老朱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拿着扫把来到南漈山侧的美人山,沿着美人山一直扫到南漈山上,怕人认出,他还特地戴上一顶帽檐特别长的鸭舌帽,见到人就压低一点帽子。这样别别扭扭扫了一周地之后,老朱发现自己的肩周炎好转了,半个月后,肩周完全不痛了,这就坚定了他爬山扫地的想法。

“扫地是个技术活。”从2003年至今,老朱扫坏了一千多把扫把,从一开始扫一次地用坏一把,到如今扫一周地用坏一把,老朱捉摸出自己的扫地经验,“扫台阶要轻轻落下高高扬起,这样落叶才能扫进旁边的排水沟,而清排水沟就要使劲铲,配合锄头使用。”老朱头头是道地分析起来。就连买扫把,他也攒了不少经验,“山脚下的杂货店老板知道我在这儿扫地,原本10块钱一把的都便宜算给我8块钱一把,不过老板娘不太支持,所以我都挑老板在的时候去买。”老朱笑着说,他有时候还会去市场逛逛,碰到8块钱一把的就多买点,遇上那些担着扫把来卖的农民,出价仅6块钱一把,这时候老朱就整打买下来,十多年间,他光是买扫把,就花了近万元。

美人山的南山岩路53号是个小木屋,也是老朱的“装备库”,里面放了五六把扫把、锄头和簸箕,老朱说,这是附近的村民主动提供给他放置扫地工具的,“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是经常碰到,他就给我一把木屋的钥匙,还在屋外放了把椅子让我休息。”记者同老朱在小木屋外交谈期间,几乎每个穿着运动服爬山的人路过时都要跟老朱打声招呼,有小朋友跟着家长来登山,也甜甜地喊到:“爷爷好。”

戴鸭舌帽是老朱的一个标志,但他笑称这只是“扮酷”而不是像起初时为了遮挡。从害羞怕被人认出,到现在大大方方当一个义务扫地人。老朱说,最让他开心的,是看到登山者的变化。“以前我扫地满身大汗,有一些同志从我旁边走过都要捂着口鼻,”老朱说,“现在,很多人看我流汗,会给我递水,让我休息一会儿,甚至帮我一起扫,乱丢垃圾的人也少了,山更干净了。”

“从山脚下扫至龙湫庙,要花2个半小时”“从美人山脚到南峰寺,有2980个台阶”“从山脚爬到南峰寺,我只要1个半小时,一般年轻人比不过我”……16年来,只要天气晴好,老朱几乎每天都重复这样的义务扫地工作,他捡到过证件、银行卡、门钥匙、车钥匙,并想办法归还给遗失人,他细细数过自己清扫的台阶数,也认得那些常来的登山者的面孔,他似乎与这座山同在,几日没来,他都抓心挠肺的,因为“不去扫,美人山就脏了。”(记者 张颖珍 文/图)

展播丨全省最美志愿者陈向萍:以传统文化之名践行公益之心

即时 | 2019-02-27 16:43

为总结经验、激励先进、树立典型,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刊登宁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先进典型事迹,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带动更多的人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社会氛围。

今天我们推出的是获得2018年全省最美志愿者的陈向萍

陈向萍,女,现为宁德市政协委员,宁德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宁德市灯谜协会会长,福建省灯谜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

主要事迹

多年来,作为灯谜协会会长,陈向萍克服松散型社会组织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多方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与灯谜协会联合举办大型公益展猜活动。

为了能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她已记不清多少个春节、元宵节没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从春节前开始筹划活动准备谜题,到活动期间组织协会志愿者们做好各项工作,每个细节她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她组织会员创作的灯谜将党建知识,廉政词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宁德风土人文和百科知识融入其中,每一场活动,她都和志愿者们到现场义务讲解导猜,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新思想相结合,为群众献上一份精美节日文化大餐。

每年“两节”期间,她策划组织的全市群众性灯谜展猜活动参与人数近十几万人。灯谜活动已成为宁德节日期间群众广泛参与,最接地气、最受欢迎的传统文化形式。

2012年以来,她放弃了无数个休息日,在宁德市多所中、小学义务开设灯谜讲座,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校。她还义务担任宁德一中和宁德师院附小的灯谜校外辅导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她经常自费购买学习用品作为小奖品用于猜谜互动,使灯谜课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

为了普及灯谜,她利用网络优势,开设不同层次的灯谜微信群,开展网络公益培训。很多灯谜爱好者、学生家长和孩子通过灯谜微信群认识灯谜,学习灯谜,热爱灯谜,也因为学灯谜提高了很多学生学习热情,深受家长和老师的好评。在她的带动下,宁德市灯谜协会的更多会员也积极参与到灯谜公益培训等活动中来。

为了更好地记录和留存宁德灯谜的发展和成果,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宣传宁德,扩大宁德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2012年起,她利用业余时间精心编辑《风雅宁德·宁德灯谜年度集萃》),此书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谜刊。

2015年,由她组织培训并推荐选送的宁德一中代表队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荣获冠军;2017年由她组织培训的宁德师院附小队参加“首届全国小学生谜语大赛”荣获团体第二名;2018年,她带领宁德市灯谜协会参加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迈向新时代主题征集评选展示活动荣获组织奖。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她以党支部为载体,带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广大会员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从严治党、精神文明建设、廉政建设、综治平安以及宁德经济社会发展、自然人文等元素为题材,创作出一大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提倡正能量的灯谜作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扎根生活沃土 服务基层群众”志愿服务活动,并且通过灯谜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实施“灯谜五进”(灯谜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为内容的党建工作法,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协会中全体党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发挥应有的作用。

多年来,她将主要的业余时间都花在灯谜公益活动上,为了制作出精美的灯谜讲座课件,她找资料,搜图片,自学了PPT制作,长期的伏案工作,使她的颈肩劳损,影响身体健康,为此住院治疗。丈夫和女儿虽然担心她的健康,但也全力支持她的灯谜公益。

2014年,她的家庭被评选为宁德市第一届最美家庭,颁奖典礼一结束,她就把2000元奖金捐给了福安一对义务摆茶水摊的夫妻。

除了醉心灯谜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在生活中,陈向萍也是个热心肠的人。单位同事、谜协会员家属有重大灾病,她连夜写倡议书,积极捐款筹款,帮他们渡过难关;对于不相识路人她也热心相助,上街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会送到公交车站,扶上车再送下车;买菜的路上遇到流浪者,她会顺手带份面包送过去,在公交车上遇到有困难的农民工,她会悄悄递上二百元钱。

可以说,无论是多年致力于文化公益事业,还是以举手之劳帮助别人,她是我们身边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最美志愿者”,是新时代学雷锋的代表。

胡廷枫:搭建家教创业平台 倾力关爱叛逆少年和留守儿童

即时 | 2019-02-26 11:53

为总结经验、激励先进、树立典型,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刊登宁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先进典型事迹,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带动更多的人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社会氛围。

今天我们推出的是获得2018年全省最美志愿者的胡廷枫

胡廷枫,福州榕城大学生公益联盟发起人,他热心于公益事业,团结大学生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主要事迹

2010年,在福州大学读大二的胡廷枫开始在家教行业进行创业摸索,大学毕业后他成立了福州群升乐大学生家教平台,被称为家教“红娘”,专门帮有家教需求的家长和想兼职的大学生撮合。结合自己大学期间创办的福建大学生公益联盟,他带着大学生志愿者开始边创业边做公益。

2012年暑假,胡廷枫开始尝试名为“乡行唤心”的公益活动,把城市叛逆少年带到农村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改变叛逆少年,同时帮助留守儿童。2013年暑假,胡廷枫开展了第二季活动,他制定了详细的安排,并从其大学生家教平台拨取了两万余元用于开展活动,并为农村留守儿童购置生活用品,补助贫困儿童。

2014年,胡廷枫第3次开展了“乡行唤心”公益活动,他制作的被称为福建版“变形记”的微电影《乡行唤心》在网上传播,微电影讲述了福州3名城市叛逆少年在3名大学生带领下,在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故事。通过这些活动,唤醒了叛逆少年心灵,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共同收获了感恩与成长。

2014年,在胡廷枫的动员和组织下,闽江学院携手福州榕城大学生公益联盟共同开展了“单车常青,心意远行”公益活动,呼吁毕业生捐出旧车,改造成校园公用车,解决废弃自行车问题,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传递了感恩与奉献的公益精神,提高了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环保的重视。

胡廷枫了解到有许多身处偏僻地方的学校,由于交通不便、通信落后等原因教学设备滞后,没有足够资金添置新书,贫困学生缺乏资源汲取知识。于是他与福建省地税局主办了“图书漂流”活动,组织了大学生志愿者整理图书,将书捐赠给宁德屏南县乡下贫困学生,共整理了图书达3万多册,筛选并录入漂流图书近四百册,总价值人民币8522.98元。将图书送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手里,并给他们送去了祝福。

2015年元宵佳节,胡廷枫携手商家共同举办“我们的节日,暖心元宵”公益活动,旨在让每一个想家的人吃上汤圆,不仅邀请了福州各大高校大学生参加包汤圆比赛,还将爱心送到敬老院的老人家跟前,让三百余位大学生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唤醒更多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并让他们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向更多的人传递爱心与祝福,将温情传递给社会。

除此之外,胡廷枫还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他积极组织大学生为艾滋病、白血病人募捐;举办爱心支教活动,给农民子弟更多关爱;邀请著名人士开办大学生就业创业讲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

作为90后创业青年,胡廷枫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热爱公益事业的心,凝聚大学生的力量,举办各种公益与慈善活动,他相信当一个人在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他将会一直投身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1  2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