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宁德:筑牢民生底线 托起幸福生活
2021-01-20 09:28:20 叶陈芬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叶伏国  

“十三五”以来,宁德市以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为支点,着力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寒冬的清晨,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也照进了蕉城区九都镇九仙花苑兰帮均的家里。他说:“搬进新房近一年了,还是觉得像做梦一样。”

兰帮均原住于九都镇九仙村红早自然村,1987年受泥石流影响,一家人便和其他村民一起易地搬迁至九仙新村。2018年,因衢宁铁路建设需征用九仙村民现居村庄,蕉城区政府决定开展九仙村的第二次搬迁——在村庄附近新建现代化小区九仙花苑来安置村民。经过一年多建设,兰帮均于去年初再次乔迁新居。“从最早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宽敞明亮的‘小别墅’,住得一次比一次好,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兰帮均感慨道。

“忧居”变“优居”,这是暖在兰帮均心头的“民生温度”;有“医”可靠,则是黄秀英最大的安全感。黄秀英是柘荣县楮坪乡彭家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8月,家庭医生定期入户随访时发现她已腹泻两三个月,其家人一直觉得是普通胃肠炎,未真正重视,家庭医生第一反应怀疑其可能患有肠道恶性肿瘤,再次告知健康扶贫医保政策并建议转上级医院进行肠镜检查。后经柘荣县医院检查诊断为直肠癌,因发现及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是实现脱贫的基本条件。“十三五”以来,我市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啃下制约脱贫的“硬骨头”, 不让一个人在全面奔小康路上掉队。

造福工程“挪穷窝”。我市建立了落实搬迁用地在县城城郊、中心集镇、中心村“三集中”,搬迁补助资金、建设规划和基础配套“三保障”,注重就业、就医、就学配套“三就地”的“三个三”工作机制,让造福工程在我市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造福工程搬迁12891户50790人,其中贫困群众易地搬迁2977户11595人;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22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4317户,并为200多户易地搬迁贫困户配套建成户内扶梯、阳台护栏等安全设施。

健康扶贫“脱穷境”。全市共组建了1010个家庭医生团队,优先服务贫困群众,实现签约率100%,23所大病救治定点医院全部开通贫困群众就医“绿色通道”,实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服务。实现了全市453个贫困村和1358个一体化村卫生所医保“村村通”或“就近通”。为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我市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对象等按规定纳入医保扶贫范畴。从2018年开始,在省级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补助政策基础上,我市出台健康扶贫补充保险,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500万元,对贫困户自付医疗费用在5千元至20万元的,不分“医保目录”内外进行分段累加补助。

教育扶贫“拔穷根”。走进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赤溪小学,展现在眼前的是宽阔、齐整的标准化运动场,塑胶环形跑道、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一应俱全;高高的行道树和形态各异的盆栽植物生机盎然……这些都无不体现着实施“全面改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计划给闽东教育带来的“红利”。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落实“义务教育有保障”为重点,完善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疑似失学学生核查劝返工作,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着力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构建起“大教育”推进“大扶贫”的格局。

数据统计,我市累计常态化跟踪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近5万人次,开展贫困学生家访2.65万人次,对417名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学生开展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服务;累计发放各类助学金和补助3.79亿元,受益人数达28.92万人次;累计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0.04万人次,发放贷款7.06亿元。2017年以来,还与慈善基金合作开展助学项目,共对3300多名大专以上学生进行就学补助,补助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闽东日报记者 叶陈芬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