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诗刊社第36届青春诗会:以诗歌之名 弘扬“闽东之光”彰显宁德文明
2020-10-26 18:22:06  叶伏国 吴文伟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予捷  
image.png
诗歌朗诵。吴文伟 摄

东南网10月26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吴文伟 实习生 陈立) 初秋的霞浦,流光溢彩,风光旖旎。10月22日至10月25日,为期3天的“诗歌海岸·青春霞浦”诗刊社第36届青春诗会在霞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名诗人,以诗歌之名,相聚霞浦,共同采风、研讨、对话,歌咏时代,彰显闽东文明。

image.png
“诗歌海岸”霞浦大京沙滩。吴文伟 摄

宁德,俗称闽东,千百年来山海的交融,造就了这座生态优美的新兴港口之城,也孕育了古朴醇厚又多姿多彩的闽东文化。而霞浦,作为闽东最古老的县份,山海秀美,人文荟萃,见证了闽东的历史变迁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把闽东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和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形象地概括为“闽东之光”。

此次,被喻为中国诗坛“黄埔军校”的诗刊社青春诗会走进宁德,走进霞浦,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有关诗歌的美丽邂逅,也带领我们重新感受那一束蕴含在山海间的“闽东之光”。

image.png

活动现场。吴文伟 摄

精神之光:行吟长沙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在福建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朗诵中,本届青春诗会首场采风活动,来到了霞浦长沙村。

image.png
活动现场。吴文伟 摄

步入长沙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作,这些画作均出自当地村民之手。两年前,村里为村民们请来了绘画老师。农忙之余,村民们便会拿上画笔学习绘画,勾勒他们心中所见所想。村里也会将这些画作推向市场,助力村民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现场展出的画作,均为村民们以本届青春诗会的诗歌作品为题创作。诗歌的文字搭配画面的线条与颜色,“诗画合璧”,相得益彰。

image.png

村民文创产品。吴文伟 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所谓魂,其实是根;而根,也就是文化。2018年8月,在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和省商盟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长沙村和下村村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书,启动实施以农民油画创作、民间工艺美术、农民书画创作等为核心的“文化脱贫工程”项目。

随着“文化脱贫工程”的深入开展,长沙村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村庄知名度也有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长沙村不断挖掘文化资源,举办了多场文创下乡活动,吸引众多文化团队驻创,先后成为福建海峡油画院文化交流基地、党员远程教育基地、市县理论轻骑兵宣讲点等,吸引了作曲家章绍同、诗人汤养宗、摄影师郑德雄等文化名家入驻基地进行创作交流。

image.png
村民画作。吴文伟 摄

如今,这里已从旧仓库华丽转身为“文化摇篮”,是一片集合了诗歌馆、咖啡馆、文化集市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服务中心。村民们可以在这里读书学习、休闲娱乐、绘画歌唱、摆摊增收,生活多姿多彩、好不热闹。

长沙村有温暖的人心,更是一片有温度的乡土。长沙村正在用诗意重置乡土,用诗意构建审美,用诗意创造美好生活,用诗意陶冶精神情操。

人文之光:留韵半月里

当诗会的客人们接过畲家姑娘手中的酒杯,当村子里清亮的畲歌徐徐响起。美酒与问候,美人与歌谣,半月里村正以她独特的方式,欢迎着此次远道而来的诗人朋友们……

霞浦县溪南镇,三百年的光阴缓慢流淌,渊远的畲乡文化祥和蛰居,这里便是闽东畲族第一村——半月里村。半月里四周环山,古木参天,因村居形似月牙而得名。村前一龙清溪自东向西绕村而过,村中成片古宅由古至今静谧绵延。

image.png
半月里畲族古村落。吴文伟 摄

山环水绕中坐落着畲族民间博物馆,这是一座畲族文化的宝库。馆内馆藏丰厚,经年累月的上千件珍贵藏品在此陈列,囊括了畲服、瓷器、古籍、木雕等多种品类,涵盖了畲族人民服饰、饮食、日常起居等诸多方面,琳琅满目、熠熠生辉,宛如一卷生动宏大的村落发展图,将半月里的发展脉络尽收眼底,让畲乡传统文化焕发出美丽的文明之光。

image.png
畲族民间博物馆。吴文伟 摄

如今收藏于博物馆中的这一件件大小器物,背后大多包含着旧日畲家人对于生活的殷切祝盼,无不是闽东文化长河中卷起的动人波澜。这些文化习俗在如今现代都市生活中,仍被沿用下来,正以其独具风情的畲族文化印记,成为闽东人心底不可或缺的人文归属。穿越百年,透着微光。

如今的半月里已是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但鲜为人知的是,老村焕新颜的背后,站着一个人,怀着一份爱。

雷其松,土生土长的畲族人。为了收集古文物,雷其松倾尽家产,不仅日子过得越来越紧,连自家房子都贡献成了文物陈列馆;为了守护畲族古民居,他不惜拿出自己寨外的宅基地送给他人建房子;为了守护古文化,他甚至牺牲了个人的生活便利,当其他村民纷纷迁居到山下,盖起了水泥砖房,雷其松与妻子却依然坚持常年居住在山上……每天,他都忙碌于半月里古村落的修建和完善,这是他毕生引以为傲的事业,这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乡邻们的拥护。

多年以来,雷其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这座村庄,守护着这里绵延千年的畲乡文明。

自然之光:寻光东壁

初秋的黄昏,沐浴在晚霞里的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绚烂多姿。远方,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唱晚;近岸,诗友云集,定格美景,笑语欢声。23日下午,参加本届青春诗会的诗人们,来到三沙镇东壁村,行摄光影栈道,感受光影小镇的秀丽风光。

image.png
东壁村海景。吴文伟 摄

东壁村是霞浦三沙镇一个面朝大海的小渔村,面朝大海,视野开阔,长达40公里的海岸线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海岸风光。多年前的东壁,这里还是一个静卧一隅的传统小渔村。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滩涂名片,走进了万千摄影爱好者的视线,村子由此也踏上了别样精彩的蝶变之路,一幅蔚蓝色的“生态画卷”已经铺开。

image.png
东壁村民宿。吴文伟 摄

诗与海,交响着青春与激情,澎湃着豪迈与希望。海洋的磅礴意象、巨大力量,对于诗人来说是创作的源泉,丰富了诗人无尽的创作情感。霞浦诗人汤养宗的代表诗作《向两个伟大的时间致敬》,便静立于此,吸引着来往游客的阅读思考……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孕育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汤养宗、叶玉琳、谢宜兴、刘伟雄等霞浦籍诗人为核心的闽东诗群,被诗坛关注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方阵。诗人汤养宗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是福建省第一个获此奖项的诗人,实现了闽东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突破。

image.png
现场展示的《向两个伟大的时间致敬》。吴文伟 摄

多年来,宁德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殷切嘱托,赓续奋斗,持续做好各项文化建设工作,坚持文化惠民,建设文化宁德,科学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引领发展、用文化服务群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本届诗会是继2015年永定诗会和2019年宁德诗会,诗刊社在福建举办的又一场诗歌盛会,对于促进闽派诗歌蓬勃发展,积极打造闽派诗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的繁荣昌盛,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宁德这座创全国文明城的美丽城市焕发出更加久远和强劲的“闽东之光”。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