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这位耄耋“80后”院长 管着一群“老孩子”的吃喝拉撒
2020-10-16 18:38:47 郭照明 来源:宁德文明网  责任编辑:叶伏国  

在福安市溪尾镇,无人不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沈乃乐。

82岁,本该被孝敬的年龄,管着一个二星级敬老院,被民政部授以“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

“为民福祉,造福老人”是他的初心,他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会坚守这份执着。

古稀跨界 缘起初心

福建省福安市溪尾镇依山面海,户户门前,潮起潮落。敬老院座落镇区东北莲花山下,山环水抱、地阔天高。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老沈从溪尾中学校长任上退休,在这里义务深耕22年,浑然忘我。问他年龄时,老人会顽皮一笑:“我是80后…”

生于解放前,长在红旗下。11岁前,这个农村少年目睹了许多老病街头的惨状,悲悯之心由是而起。解放后,他师范毕业,入党,扎根农村教育40年,获得“福建省庄重文优秀校长奖”。1998年到龄退休。

那时,镇里的年青人大多外出,老人留守,老景窘困。1994年,乡贤们借用倒闭的碾米厂,开办简陋的养老院,住着10多个孤寡老人,但远不能满足需求。生于斯,长于斯,老沈看在眼里、急在心中。2008年,镇里选在莲花山坎下村建设敬老院。年已古稀的老沈,本可以随儿女到城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当政府领导上门请他出山,担起敬老院建设的担子时,他应承了。这一承诺,从“教育”跨界“养老”一晃20多年,从当初借用“碾米厂”发展成福安市入住率最高的乡镇敬老院.....他撑起这个农村养老的标杆。

从校长到院长,这位永不退休的老党员,二十余年无偿奉献着光和热。

众筹帮主 七旬创业

老沈身材不高,一张瘦削的脸,被海风吹得黑褐。然而,貌不惊人的身体中迸出来的力量却让人惊奇。

草创之初,建设投资需要400多万元。福安民政给60万、溪尾镇政府40万,缺口300多万。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筹建小组”。他说,“人老脸皮子厚…”,“一张老脸、一张嘴,两条老腿、两只手”当起“丐帮帮主”,跑省跑市,甚至跨省跨市,只要有一点可能,他就找上门去,美其名曰---“众筹”。

老校长是有号召力的:到2009年底,各界捐助313万元,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10月投入使用。随后多年,陆续添砖加瓦。现在,这个占地10000多平米、建筑面积4000平米的四合院里,有床位80张,常住76人,入住率95%以上。院子依山近水、花木葳蕤。健身区,小广场,两处亭台,一湾鱼池,恍如公园。老人们起居标准双人间,房内设施一应俱全。医疗室、警务室、志愿者联系室,甚至还有老人临终“福寿堂”……

在福安的22个乡镇街道中,溪尾并不算富裕,却有一个设施最好的农村敬老院。

耄耋院长 苦心孤旨

公益养老是个费心费力的事。

溪尾敬老院是完全公益性的:财政给予集中供养五保户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助和每人每年500元水电管理费补助;按入住人员10:1的比例,政府购买管护服务,每岗每月1400元;46个五保户全供养,30个留守老人每月只收600元基本费用。吃喝拉撒病,全在这中间。只靠公家,很难维持。

创业难,守业更难。为这,老沈苦心孤旨,精心经营:

首先是“开源”。除了补助和捐赠,老沈有老招——自力更生,把敬老院办成“农场”:坎下村赠送4亩良田,又自行开垦1亩农地。身体还好的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作,年产稻谷3000多公斤;养殖蜜蜂50箱年产蜂蜜200多斤;各种蔬菜、水果自给自足;农闲季,敬老院还联系企业,承接简单的手工活。这个“农场”每年还能盈余2万多元。

其次是“节流”。老沈是免费的“志愿工”,不仅如此,他的医保卡是医疗室药品的主要来源,还不够,就自己掏钱补上。他的种种善行带动的是一个群体:采购、卫生、保卫、厨房还有驻院退休医生老刘,管理院务的老陈等等,每人每月工资最高不过1600元;坎下村无偿赠送良田;老沈的孩子们支持父亲办公益,前前后后捐款物6多万元;老沈的学生,每到年节,就会主动上门送钱送物。

在溪尾,为老助老,润物无声,已经蔚然成风。

枝叶关情 霞照晚天

二十多年来,这个老“志愿者”几乎没有节假日。春节中秋,别家团聚,他总守着一帮“老孩子”——实际上,许多人的年龄比老沈要小很多。

怎么防着,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院民,还是会溜走。老沈就和派出所干警商量,设计定制防走失胸章,每人一枚。胸章二维码记载院民姓名、年龄、居住地点、联系电话。五保户谢成桃半夜出走,无迹可寻。在宁德蕉城,派出所民警一扫码,立即通知院里接回。2019年,山上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杨大弟,半途遇到雷雨迷路,腿部被枯木刺穿,躺倒路边不省人事。路人报到镇里,老沈垫付住了住院用费,出院后,又接到敬老院悉心照料。因为溪尾敬老院办得好,许多外乡镇的五保、留守老人慕名而来。老沈打破地域观念,挤房间安排了7位外地孤寡老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到2020年,老沈82岁。大家都很当心,他还能干几年?可是,一茬接一茬,总难找到像他这样合适的人选。

他说,只要身体还可以,就会守在这里、守住这些人…(闽东日报通讯员 郭照明)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