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宁德文明网 > 宁德要闻 > 正文
福建福鼎“非遗”进校园 为传统文化培土筑基
2019-05-15 10:46:36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吴爱莺  

 林祥本在表演嘭嘭鼓

 林祥本在向福鼎市民族中学学生教唱嘭嘭鼓

“四月采茶立夏时,今年茶草最值钱,白茶出在咱福鼎,名扬海外人人知……”5月12日下午,福鼎市民族中学嘭嘭鼓公益课堂传出颇具韵味的曲艺唱腔。

在嘭嘭鼓说唱艺人林祥本的带领下,十名身着畲族服饰的初一女生,有板有眼地跟唱《十二月采茶诗》。只见她们右手击鼓,发出嘭嘭的鼓声;左手持板,发出哒哒的竹板声。采茶故事就在鼓声和竹板声的轻快节奏中娓娓道来。

嘭嘭鼓(也称渔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曲艺,以唱为主,念白为辅,目前流传于闽浙交界的闽南方言地区。2018年,嘭嘭鼓入选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林祥本介绍,嘭嘭鼓一般为单人演唱,传统伴奏乐器只有两种:竹筩(音tǒng),长二尺八寸,口径约十厘米,以猪油浸过的皮裹住一端,用右手手指敲击;竹板,长三寸,宽一寸半,夹在手心合击。

“嘭嘭鼓说唱艺人只需要一鼓一板,张口就能演绎喜、怒、哀、乐的人生百态。”林祥本说,嘭嘭鼓的表演形式虽然简单,却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韵律,这是因为它的说唱、演奏技巧十分丰富。

嘭嘭鼓曲目的唱词一般为七言句,押韵虽不严格,唱念起来却是朗朗上口,带有无穷韵味。优秀的嘭嘭鼓艺人掌握着高超的演奏技巧,他们灵活运用“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指法,呈现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过去,嘭嘭鼓曲目的题材多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白牡丹》《薛仁贵征东》《大闹开封府》《杨家将》等唱本深受群众喜爱。

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与创新,如今嘭嘭鼓的唱词与表演形式更具时代感、舞台感,就如林祥本创作的《幸福福鼎》《太姥山风景》《中国扶贫第一村》《移风易俗》等唱本,虽然采用了通俗易懂的唱词,却不改嘭嘭鼓婉转悠长的韵律。“时代在变,传统曲艺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队伍。”林祥本说。

2018年10月,在福鼎市教育部门的牵线搭桥下,福鼎市民族中学开设了嘭嘭鼓公益课,邀请林祥本授课指导,学员全部为初一年段学生。

14岁的李佳佳学习嘭嘭鼓约半年时间,利用每周一次的公益课从闽南语的念白开始学起,如今已经能较为熟练地演唱数首曲目。她说:“最初是因为好奇才报名参加公益课,现在兴趣越来越浓厚就喜欢上嘭嘭鼓了。”

林祥本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的演唱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很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师生能够携手登上舞台,为观众表演这项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

□ 记者 龚键荣 文/图

更多>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中共宁德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宁德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11000563号-1